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夏秋之交湿气最重,跟着老中医学祛湿

2017-01-26 00:27:38
文章导读:  中医将1年分为5个季节,除春、夏、秋、冬外,还有1个长夏。长夏处于夏秋之交,是1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多因环境湿润、涉水淋雨而至,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而致脾阳受损。外湿可内传脏腑,内湿也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气相互纠结,进而化热、化寒或化燥,其表现情势扑朔迷离。最典型的病症有3大类,1是湿邪侵犯脾胃,致使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还常伴随精神委靡、嗜睡、身体发困、舌苔白腻等;其次,湿性重浊,“水往低处流”,故易侵犯人体下部,表现为水肿、身体沉重或4肢酸痛;3是由于湿性黏滞,还可出现腹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异常等,而且病程长,缠绵难愈。


  中医祛湿的方法包括化湿、燥湿、利湿、渗湿等,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和不同类型的病症。

  脾胃病症多用燥湿法。燥湿药多具苦味,药性有寒温之别,分别针对寒湿和湿热而至的中焦脾胃病症。文章导读:  湿热内蕴多表现为口干口苦、腹胀、大便稀烂热臭、舌苔黄腻,可选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等苦寒性质的药来清热燥湿。寒湿中阻可表现为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可选用橘皮、苍术、厚朴等,燥湿与散寒同施。

  清热解表多用化湿法。化湿药多为辛温芳香之品。湿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现为怕寒、低烧、头重而胀、肢体酸软沉重、胸脘胀满等。用香薷、藊豆花、厚朴花、藿香等芳香类的药可以解表化湿,代表方剂香薷饮、藿朴夏苓汤。


  当湿与热相结合,会致使发热、口渴、咽肿、尿赤等,这时候需芳香化湿药与清热解毒药并用,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者,病变中心偏重于胃,常选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兰、荷叶梗、白藊豆、砂仁等。湿重于热者,病变中心偏于脾,常选用藊豆花、茵陈蒿、厚朴花等。文章导读:  小便问题多用利湿法。利湿药多性寒,主要用于下焦湿热病证,如小便淋沥涩痛、尿赤、腹泻、口渴不多饮、女性白带异常等。

  阳气被水湿、寒湿所困可表现为小便不利、心烦口渴但不愿多喝水或喝水容易呕吐等,利湿药与温通阳气的药并用,代表方剂5苓散。

  3伏天最多见的暑热耗伤阴液也会致使小便不利,表现为口干口渴、喜饮但1般饮水不多。医治上可选择既能滋阴生津又能利尿的药,如芦根、茅根、西瓜翠衣等,代表方剂猪苓汤。


  渗湿法适合体虚有湿或湿邪不严重的人。渗湿的药物作用平和,还兼有滋养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使湿邪从小便排出。

  祛湿最根本的是扶阳。当人体阳气充足时,湿邪就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要避免湿邪侵袭人体,就要避免身体的阳气受损,包括少吹空调、多运动、勤出汗、不贪食生冷水果等。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