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环保法修订草案 咬文嚼字句句含义深
中国环保网讯:自从两会召开以来,环境保护法修改草案更加备受关注了。昨日,10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在这次常委会上,环境保护,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1。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环境保护法》的完善,直接影响着每个人未来是不是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洁净的水。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每个字的意见和修改,都10分谨慎。针对草案4审稿作出的多处修改,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中,提出了多项意见和建议,对1些值得讨论的条款,大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 故意犯法应负刑事责任,重办重罚
王云龙(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6103条罗列了4种情形,规定予以拘留,除第1种情形外,其他3种情形,按本条处罚都显得轻了,应当加重。
这3种情形是:责令停止排污拒不履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篡改、捏造监测数据,或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回避方式背法排放污染物;使用明令制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却拒不改正等。这些行动已造成污染,且后果严重。特别是通过暗管、渗井排放有害污染物,不但污染地表水,更重要的是污染地下水和土壤,治理起来花费巨大。
根据《刑法》第103条、第104条的规定,上述3种行动应被认定为犯法,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从重进行经济处罚,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背法本钱低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重办重罚”的要求和精神。
温孚江(委员):
目前环境污染状态已严重超越了环境本身的净化和承载能力。近几年这类现象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和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对故意破坏生态环境者,要从重处理。
第6103条列出了拘留10日以下的4种行动,规定这4种行动都是“尚不构成犯法的”。
但我认为这4条行动中的后两种行动是严重的背法行动,不应当列为“尚不构成犯法”的级别。
这两种行动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污染的重要来源。“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篡改、捏造检测数据”、“生产、使用国家明令制止生产、使用的农药”等都属于故意犯法行动,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通过甘肃的水质事件,应当引发我们的重视。
这两种行动是目前非常突出的问题,应重典治理,建议将其列入第6104条应当惩办的内容中。
2 解决了环境保护法的定位问题
信春鹰(委员):
《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前两审是以修正案的方式,后两审改成修订草案,这个转折主要是由于在审议进程中发现修正案方式有局限性,根据大家意见最后改成修订草案。本次审议稿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1,准确解决了《环境保护法》的定位问题。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20多部,执法大部份依托单行法,对《环境保护法》在众多环境法律中处于何种地位的争议长时间以来1直存在。这次修法明确了《环境保护法》是环境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规定的是基本的环境制度。
第2,恰当地处理了《环境保护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基础性法律与其他法律如何分工,1直是屡次审议中不断触及的问题。虽然不同环境领域的执法依托各单行法,但是本次修法在基本制度上有了进1步完善和突破。审议结果报告中说,本法修改以后,与本法不1致的要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由此可以预测其他环境法律会陆续提上修法日程,这部法律中的制度设计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3,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多年来制约我国环境保护的1些突出问题。比如明确了环境监察制度,这实际上是环境执法问题,这次修法明确了其地位和权限。另外明确了环境监察部门、环境执法部门有1定限度的由法律直接授权的行政强迫措施权。环境背法本钱低的问题,也是本次修法要着力解决的1个问题,我国环境立法数量很多,但环境情势日趋严峻,就是由于背法本钱太低。
3 保存环评验收非常必要
王毅(委员):
第4101条规定了环评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建设,目前环评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环评的话可能问题更大,特别是环评设施验收规定必不可少。所以建议恢复原来的“并经过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撤除和闲置”。
之所以要保存这1条,第1,过去环评要求在项目建设进程中常常得不到落实。第2,目前我国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应加强对相干建成设施的验收。第3,长远看可以和排污许可证有机衔接。目前阶段,保存对环评设施的验收非常必要。
第4104条,关于总量控制制度,提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目前的指标分解基本上是依照行政区域分解的,没有斟酌环境的特点,建议根据环境特点进行分解,比如根据水的流域特点和大气的区域特点划分。
第4108条,危险废弃物的管理问题,应当规定对这些物品进行登记和相干信息表露,这项规定比第5105条的1般性污染信息公然更加重要,所以对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登记和表露制度非常关键。
4 重视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应贯穿始终
冯淑萍(委员):
本法第1条开门见山:“为保护和改良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进经济社会可延续发展,制定本法。”但后面的具体内容还显得不够充分。
这次修改增加第3109条:“国家鼓励和组织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这1修改是1大进步。
重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个理念应当贯穿本法始终,这不单单触及到第3章的内容,各章都应体现这1理念,建议把第3章第3109条调剂到第1章总则中作为第101条。
5 应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风险评估机制
冯长根(委员):
当前,关系到大众健康的环境污染、环境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公众对环境健康风险过度反应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PX项目事件。环境与健康交织在1起的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长时间以来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大背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相干法律规制的缺失,也是我们面对环境与健康问题没法作出及时反应的重要缘由之1。
在具体法律条款的制定上,还缺少对人体健康保护的基本考量,缺少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来支持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的展开,这些与中央领导对环境民生的高度关注还很不调和。
如果本法对建立环境与健康制度作出1些基本规定,就会有益于在实际工作中依法展开环境与健康工作,防范相干风险。
建议将第107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改成“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与风险评估制度”,这样环境保护部门可以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风险评估规范和信息同享机制。
增加这1条是必要的。首先,政府有责任对可能存在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展开常规性的调查、监测工作,不能等到大众反响强烈了再来做工作。
其次,环境健康问题1旦产生,后果很严重,而且酿成的侵害很难消除,因此需要制度性地展开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以落实预防原则。
其3,常规性展开上述工作是掌握相干问题实情,掌控处理主动权的基础。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风险评估,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持,需要在顶层整体计划和统1部署下,整合多业务领域信息、多部门配合才能完成。其中,部门间信息同享交换是关键保障。另外,面向社会的有效信息同享和交换有益于引导普通公众理解、接受1定的环境健康风险,特别是正确认识工业发展的环境健康风险,这是公众支持政府决策的基本保障。
6 信息公然的情势和时间应增加限制性条款
李大进(全国人大代表):
环境事件中的信息公然是最近几年来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1,信息公然应有3个要素:公然甚么内容,甚么时间公然,采取甚么情势。
本法对信息公然的内容规定得相对完备、详实,但是对在甚么时间公然、采取甚么情势公然却没有明确规定。
现实社会中已产生的多起环境事件,引发公众不满很多都是由于信息公然不及时酿成的。因此在第5章信息公然中应当加上以甚么情势进行公然和在甚么时间进行公然的限制性条款,这样信息公然的内容就完善了,也便于执法。
7 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开发
张云川(委员):
第1,第2101条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这1规定非常好,建议在这3大类产业发展的前面增加1条内容,即“国家鼓励和支持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开发”,然后才是鼓励这些产业的发展。
第2,第4104条规定:“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个人认为这1条的语言刚性还不够。总量控制可以是控制减少,可以是控制保持在当前水平,也能够是按计划逐步增加某些总量排放,这3种类型都可以说是总量排放在控制当中。应在其他法规中对“重点污染物”进行科学的界定,建议最少加上“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而不是1般意义上的总量控制。
8 建议进1步明确行政执法手段
董中原(委员):
斟酌到中国目前严峻的环境现状,第1,建议在本次修订中适应情势需要制定重典,确立解决问题的各种机制和模式,将环境保护真正放在突出位置。第2,建议在目前草案第2章中增加有关制度内容的表述。
1是在行政强迫法的立法权限范围内,增加政府即时强迫内容,比如责令停业、封存、查封、扣押等。
2是在处理投诉举报问题上,建议明确接到投诉后多长时间内应到场处理,明确调查后多长时间内应作出处理。
3是在执法手段上,建议增加公安部门与各执法部门联席工作机制;探讨环境保护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衔接关系,提高环境执法的履行力。
4是建议进1步明确政府的执法手段,建议专章规定政府监督检查手段、权利和程序,包括现场检查权、抽样权、封存权、责令停业权、调取材料权、公道怀疑便可采取临时管控措施的权利和处罚权等。
5是建议在草案第4101条中专门规定企业证明责任。在环境执法中,最大的困难是调查难、取证难。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政府执法将会遭受极大阻碍,政府主导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为此,建议在立法中明确有关制度,包括企业违背自行监测、记录义务的重罚制度,企业提供虚假材料的不利推定制度,确立企业监测记录长时间保存义务,明确“企业如不能证明未造成污染,则视为其造成了污染”的规则,即行政执法中的举证责任颠倒制度。如果能将这1制度引入到行政执法环节,将极大提升企业自主监测的积极性,并下降政府执法本钱,有益于执法活动顺利进行。
6是环境保护调剂范围中,建议增加对产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比如汽车生产企业生产汽车的标准要有益于环境保护,国家制定的汽车生产标准要到达较高的环保标准。石油、汽油、柴油生产企业生产的燃料要到达较高的国际标准等,并将此纳入《环境保护法》中。
9 明确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权限
张玉珍(全国人大代表):
根据《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违背环评“3同时”制度的行动很多,实践中大量违背环评“3同时”制度的背法行动都是在建成、投产、使用产生污染后才被发现,而不是在建设进程中被发现查处的,因此对第6101条建议具体修改成,1是在“擅自开工建设的”后增加“和已建成并投入生产使用的”,和对应这个方面,在“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后增加“或停止生产、停止使用”。
对第6条,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环保部门1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各级政府和相干部门份内的事情,长时间以来环保工作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责任不落实的现状。因此建议根据目前我国环保工作的现状,实行“1岗双责”,强化政府责任。也希望通过这次环保法的修改能够明确环境执法机构的执法种别。
建议在第10条第1款后增加“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决定由环境监察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环境行政管理职责”。由于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分环保部门环境监察机构、环监局属于行政单位。从目前环境情势来看,环境执法工作应当大力强化,而不是削弱。如果环境监察机构作为1个事业单位,独立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将很难落实,希望能明确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权限,强化环境执法工作。
10 谁来监督环境执法部门不作为
杨泽柱(全国人大代表):
第5107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职的,有权向上级机关和监察机关举报。此处还应增加有权向新闻媒体投诉,相干部门和单位对投诉和暴光应当作出及时回应和处理。
这主要是解决谁来监督环境执法部门不作为的问题。当前环境保护中的问题,既有企业、公民本身环境意识不强、工作不力的问题,同时也有环境保护执法部门本身不作为、执法不严的问题,所以建议增加1条解决“谁来监督环境执法部门不作为”的问题。这1条要作出硬性规定。
草案新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这有益于执法。1直以来环境监察部门承当着大量平常的执法工作,没着名分,现在终究名正言顺了,完全同意。
——刘振伟
“国家指点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依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这1条很难落实,由于它不是1个机制,既然是机制应当制度化。
——陆浩
现在跨省的区域性污染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多,建议跨省的应当明确是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来调和解决。
——王中丙
这部法究竟是不是1部背法本钱高、遵法本钱低的法?到底能不能调动公众真正参与到环境监督和保护工作中?这两个核心问题,目前的草案看不出有根本性突破。
——陈吉宁
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把对土壤的保护纳入红线保护范围内。
——王丽梅
11 执法人员不作为和渎职要追究责任
包克辛(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草案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制度都作了法律规定。同时对环保部门的权利,包括前置审批权、现场检查权、项目限批权、限产停产权也都明确授与。问题是标准有了,权利给了,再出现大范围严重超标怎样办?
据了解,很多国家对企业采取许诺制,将监管作为环保部门的主要职责,企业1旦超过许诺排放就严格实行重罚。政府对环保部门执法人员的不作为和渎职,1旦发现也要重罚并且严厉追究法律责任。草案法律责任部份,对这个问题规定比较含糊。
提3条意见。第6105条,讲的主体是机构,评价机构、监测机构、保护运营机构,弄虚作假、负有责任的,应予以处罚,承当连带责任。这个规定不够,对机构处罚是比较困难的。建议在第65条“除”字后面增加“对其责任人和机构负责人”,把机构责任落实到人。第6107条,是对环保部门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背法行动的处罚规定。那末不作为、渎职算不算背法?很难界定。坐在办公室不下去检查算不算背法?建议在“有关工作人员有背法”后面加上“渎职、不作为”。
第6108条第4项,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件等行动,“发现或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这样规定,太容易推辞责任了。只要说我没发现,或没接到举报就没有责任了。建议删去“发现或接到举报”这几个字,改成“监管不力、未及时查处的”。
12 应赋予监察机构行政强迫权
刘振伟(委员):
草案新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这有益于执法。1直以来环境监察部门承当着大量平常的执法工作,没着名分,现在终究名正言顺了,完全同意。
但在第2105条中,没有赋予其采取行政强迫措施的权利,只能去现场检查,不能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迫措施。既然明确其法律地位,可以到现场进行检查,也应当赋予其行政强迫措施权,有益于提高行政执法效力。
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不可忽视
车光铁(委员):
草案第109条主要对项目环评作了明确规定,但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没有提及。
对此项工作,主要是针对项目开工建设后,因工程内容及客观情况产生变化,或前期环评不够准确全面等缘由,展开的后期评价工作。通过展开此项工作,可以深入准确地了解掌握全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变化和实际情况,对有效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从目前此项工作展开情况来看,明显缺少硬性束缚,1般均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展开,仅需经环保部门备案便可,不需审批,且即使不做,也不会承当任何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议在第109条第2款中新增“对需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项目,必须通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14 建立环评机构和环境监测机构毕生责任制
郭凤莲(委员):
第6章法律责任中硬度不够,惩罚力度有点软、有点弱。
建议,第1,环评机构不深入现场问题仍然存在,有的环评机构不深入现场调查,外借资质证,人员也胡乱挂靠,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不高。上项目的时候,这个项目是谁编制?谁认证?应当是有责任的,现实中其实不规范,有的机构为了得到评估资质,想办法另走门路借资质,这样做是不合法的。建议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境监测机构的毕生责任制、现场调查考核制度和机构人员考评制度、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考评制度和机构退出制度。
第2,强化专家责任制,为保证参与建设项目环境技术评审的公正性,应建立专家躲避制度,避免1些专家既是环评机构负责人,又是投资人、股东、环保技术评审专家。为保证建设项目技术审查的公正性,解决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问题,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增加“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制度,与专家所在机构单位有关联的建设项目应当实行专家躲避制度”。
15 对土壤保护也应有红线
王丽梅(全国人大代表):
草案第2109条,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把对土壤的保护纳入红线的保护范围内。
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食粮虽然连年增产,但是黑土层、腐殖层每一年大约以5毫米的速度在减薄。另外,有73个农牧场存在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达9080平方千米,占垦区16.39%。
土地土壤肥力也不断减弱,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量度,不容忽视。黑土在变薄、变瘦,为了增产,加大了化肥使用量。
根据黑龙江省农委定点监测检测数据,2012年黑龙江化肥施用总量(纯量)是240.3万吨,每亩平均化肥施用量是11.48千克。2012年比1982年增加了3.7倍,但食粮单产仅提高了1.55倍,上世纪60年代农民施用1千克氮肥可以增产15千克~18千克食粮,到2012年一样投入只能增产5千克~7千克食粮。
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重,耕作层变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耕地质量变差,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加大了水土流失。所以,对土壤保护也应当有红线。
16 应制止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企业
邓秀新(委员):
草案个别条文有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提几条具体建议:
第1,这部法律应当明确写上以更严格的标准强化政府的环境责任,明确建立生态环境侵害责任毕生追究制。第2,关于城乡1体化问题,这部法讲城市多,讲乡村少,应当把城乡1体化放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建议增加有关制止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物及有污染的企业的规定。现在大量企业往中西部转移,很多是高污染、重污染企业。第3,第109条,关于环评,没有说明项目环评由谁来评价,甚么资质的机构可以评价。对不同项目的环评应当有相应资质和级别,才能落实监督的责任。对环评单位和人员应当毕生追究责任。
17 应规定推行使用清洁能源
黄献中(委员):
关于国家增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法条中治污讲得很细,但清洁能源讲得不足,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推行使用,法律层面上基本没有硬性要求。另外普及宣扬不够,像清洁能源、核电,政府很支持,大众却比较排挤,建设核电项目,老百姓担心对环境污染太利害,乃至要挟生命安全。实际上这是对核电生产进程和当前生产状态不了解。
草案仅仅讲了企业可以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取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装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但是对优先使用清洁能源的也应当给予鼓励,乃至给予必要的嘉奖,从法律层面给予支持,对推行清洁能源的使用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18 生态补偿制度应具可操作性
陆浩(委员):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问题。这里提到“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际也在这样做。但是“国家指点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依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这1条很难落实,由于它不是1个机制,既然是机制应当制度化。“国家指点受益地区”,我们国家大了,大江大河,流域范围很广,调和起来难度非常大。
另外,这1条和第210条的规定又不1样,第210条“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调和机制,实行统1计划、统1标准、统1监测、统1的防治措施”,这样就可以落实了。“前款规定之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调和解决,或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这个关系非常清楚,首先是上级政府调和或是由双方协商解决,这也是个制度规定。
去年就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问题,环资委进行了广泛调研,到了4个省,各省都反应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明确1个省内的、不跨流域的、上游和下游之间的,省里负责调和解决;1个市范围内的,市里解决;1个县范围内的,由县里来解决。跨行政区的,比如跨县的,就由市1级调和解决;跨省的,由中央政府来调和,这样才有权威性,也才有解决的可能,不然各省之间会扯皮。
生态补偿制度这1条应当仿照第210条来写。我们划定了主体功能区,有的地方限制开发、制止开发,补偿政策又不落实,那就是很大的矛盾。既然是1个机制、是1个制度,就要规定得比较公道,而且能管用。
第4104条,“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履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照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后面这句话比较软,“应当遵照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这样对企业就没有太大束缚。
首先要履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是应当履行的,但是后面还有总量,总量超标就不能排放乃至该停产的停产,或根据排放总量来肯定生产周期、生产小时数,均衡生产。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重点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也要核定排放指标、控制指标,有这个才能管住。没有这个,只是“应当怎样”,就没有束缚或束缚力不强。建议这1条作1些修改。
王中丙(全国人大代表):
现在跨省的区域性污染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多,建议在第20条里面加1段话,即“对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问题,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和解决”,相对应的这里面已有的,前款规定之外的跨行政区域,在前面加1行字,即“前款规定之外的省级行政区域内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调和解决或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也就是说在省级行政区域里由上级人民政府调和解决是比较有效的、高效的,跨省的应当明确是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来调和解决。
19 应引入环境教育理念
马瑞文(委员):
建议在修改中引入环境教育理念,本法第9条讲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扬和普及工作,但是层次不够,由于环境保护的宣扬普及更多的指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而环境教育不限普及知识,应当是全社会教育的1个重要内容,也是保证《环境保护法》能够有效实行的1个基础工作,同时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过1部地方性法规,叫环境教育条例,对全部自治区环境教育,从政府职能到社会组织、企业、学校、教育部门,1直到媒体,都有相应规定。应当把环境教育理念引入法律,放在第9条,表述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教育工作”,后面的可以作为对全部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0 对环境有影响项目应屡次论证
黄志明(全国人大代表):
草案第109条,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议把“对环境有影响”这几个字删掉。增加“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在计划进程中进行屡次论证。”现在建房子都要求有环境评估报告,而这里说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进行环评,反而缩小评价范围,突出了影响环境的项目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要屡次论证,看能不能建,在计划编制时尽量限制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从源头抓起。
第109条建议修改成: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计划、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在计划进程中进行屡次论证和评估。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21 处罚太轻影响法律严肃性
康耀红(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草案在法律责任方面处罚太轻、概念模糊。个人认为,处罚太轻对背法者不能构成威慑,概念模糊影响执法效力。对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部门背法排放污染物处以罚款,只有对情节严重的企业责令停业或关闭,只有对拒不改正的企事业单位或生产经营部门负责人实行拘留,处罚太轻,由于环境破坏危害影响很深远。
有些概念偏模糊,比如情节严重。“企事业单位背法超标超量排放,情节严重”,在实际执法进程中很难掌握。特别第6103条规定,出现4种情形可以对直接主管人员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下面还有1句话,对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像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评,责令停止建设拒不履行的,还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篡改、捏造检测数据等的,很难想像这3种情形中还有较轻情节的。没有获得环评就开工,不但背法而且拒不履行。
建设项目没有进行环评已很严重了,造成后果已不可恢复,责令改正还拒不改正,后面如果还有1个情节较轻的规定,我认为处罚力度不够,在实际操作中空间很大,影响法律严肃性。
第6108条,特别对监管部门的处罚,讲到出现以下情形的对直接主管人员记过、记大过或降级处罚,其中有1句话是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个人认为直接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应当要讲清楚。如果出现这样1些情形的应当是“非常严重”的几种情形,监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负主要责任。希望这部法律把出现的情形规定得越详细越好,再有要加大处罚力度,要不然形不成强大的威慑。
22 我们需要1部背法本钱高的法律
陈吉宁(委员):
这部法究竟是不是1部背法本钱高、遵法本钱低的法?到底能不能调动公众真正参与到环境监督和保护工作中?这两个核心问题,目前的草案看不出有根本性突破。
比如在解决遵法本钱高、背法本钱低问题方面,经济处罚没有,是否是将来放在其它法律里写?关于刑事处罚,还是由最高法以造成人身直接伤害来解释。由于环境污染不1定直接造成人的死亡,它是造成延续的长时间伤害,如果依照造成死亡来算,基本上没有刑罚。我们需要的是1部真实的背法本钱高的法律。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怎样能解决环境问题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多的状态?
具体有几点建议:第6条,“1切单位和个人”建议加上“地方政府”。比如污水处理设施,如果不建的话,地方政府没有责任,建了不达标,地方政府就有责任,这明显是不公道的。
第103条,“环境保护计划……与主体功能区计划、土地利用整体计划和城乡计划等相衔接”,到底谁管谁?由于在计划进程中,有很多冲突,怎样解决?这部法没规定清楚。
第105条,“国家鼓励展开环境基准研究”,不应是国家鼓励,而是国家就应当展开环境基准研究,这是国家环境标准制定的基础。
第109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计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只有做了计划、做了环评以后才知道影响有无,不能先预判,建议改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开发计划、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2105条,“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是甚么叫“严重污染”?没有界定。造成污染可以不处罚,造成严重污染的可以处罚,谁来界定甚么叫“严重污染”?
第2108条,“未到达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计划,并采取措施定期达标”。限期不达标又怎样办?许多地区就是不达标,有甚么办法?
第5章关于信息公然。现在信息公然,都是给1个综合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公然意义不大,国家应当依法对各监测站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公然。
关于环评验收的第4101条,提出“3同时”,它的制度保障是甚么?只规定在开工时要求必须有环评报告,完工后谁来做环保验收?没有规定。投产以后就没人管了。建议这1条加上“对建设项目国家要建立环保验收制度”。
-
无尾熊cp幻想破灭潘玮柏重病住院吴昕反应
吴昕一直在湖南台扮演绿叶的角色,与湖南台解约后参加了《我们相爱吧》,并和潘玮柏组成了无尾熊夫妇,两个...[详细]
-
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揭晓水形物语夺最佳影片
讯(文 耷子)第29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日前揭晓了获奖名单:勇夺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详细]
-
张钧甯出席新剧发布会大眼袋黑眼圈疲态尽显
最近张钧甯和张鲁一两位不同领取的年轻演员要搭档出演《长河落日》的消息不径而走,不少友都表示这种俊男靓...[详细]
-
中国核弹仅仅是美俄两国零头但为何无人敢惹
根据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2016年报告称,全球共拥有15395枚核弹头。其中,俄罗斯以拥有7290枚核弹头排在首位,美...[详细]
-
西成高铁开通倒计时成都动车段蜀道尖兵锤炼
原标题:西成高铁开通倒计时 成都动车段 蜀道尖兵 锤炼忙 一列整备完毕的CRH3A型动车组平稳驶出检修库即将上线...[详细]
-
袁立获乐嘉力挺网友找到节目组乱剪辑证据
袁立参加《演员的诞生》图片来源:视频截图中新客户端北京12月12日电(张曦)11日,演员袁立发布了20余条微博,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