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教师口述:黄冈中学是怎么没落的

2017-02-27 17:30:30

黄冈中学昔日的光辉,仿佛在1点点远去。1个体制内看上去更最稳定的结构造就的光辉,就可以很快倒塌,对现在培训机构而言,相信会有1些启示。中国青年报最近做了1组有关黄冈中学的报导,多知网做了节选。

1、优秀教师和生源的流失,是问题的关键。

1位不愿意流露姓名的黄冈中学老师的分析,1是经济问题,黄冈是倒数前3,不管是老师还是优秀生源都更愿意到经济好的地方工作和学习;2是地理位置决定的活动的难易程度不同,比如襄阳离武汉车程45个小时,教师都是拖家带口的,要挖到武汉,1家人搬家、迁户口不那末容易,而黄冈距武汉只要1个小时,所以,黄冈中学的老师很容易被吸引去武汉。一样的,很多优秀学生也被吸引到了距离黄冈不远的武汉的高中。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眼前,黄冈中学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教师的流失。学校负债,投入有限,教师待遇上不去,与此同时,深圳、武汉的高中趁机开出高薪挖人。

黄冈中学的老师王宪生归纳起老师活动的去向,先是“到南方去”,然后是“到武汉去”: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老师主要前往广东等沿海地区;2006年建新校区以来,“往武汉跑的多了”。数学组总共也就30多个老师,前前后后走了10多个,而且多数都是3410岁的骨干教师,乃至是特级教师。

2、远去的敬业和团结,曾的集体备课制度。

“老黄冈中学之所以获得那样的成绩,就是由于教师团结奋进的精神。在这里教书不能寻求位置和金钱,如果看重这些东西,就待不下去。”数学特级教师王宪生记得,上世纪7810年代的两任校长田忠杰、张庭良从校长岗位退下后,还1直在校园里住着;而90年代以后的几任校长离职后,都无1例外地去了南方。

在他的记忆中,对老黄冈中学的教师来讲,“校就是家,家就是校”。

10几年前教师的敬业和团结,也让1998届毕业生刘剑记忆犹新。令他最难忘的是集体备课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不是各自为战,而是以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共同研究怎样写教案,怎样上好课。每一个老师带到每一个班的教案都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3、鼓励政策没有跟上。

“只要在黄冈待过的都值钱。”黄冈市教育局长王建学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20年间是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时期,黄冈的所有学校都在遭受高薪挖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高峰时期,1年要流失320人,现在每一年约150人。“究其缘由,1是经济差距大,2是鼓励政策没有跟上”。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